鼓浪屿的老房子

79
490225294LV.35 分享于
2016-03-30 19:326797
这篇游记说到了:小白宫,汝南别墅,郑成功纪念馆,海天堂构,三一堂,毓园,金瓜楼,番婆楼,亦足山庄,日光岩寺东方鱼骨艺术馆观彩楼四落大厝时钟楼安献堂林屋

 
 
 
 
 
   信步走在鼓浪屿的迷巷中,两侧是各式各样的老房子:西洋风格的,闽南风格的,中西合璧的,真如人们对鼓浪屿的评价那样:万国建筑博览馆。我不可能走遍鼓浪屿的每一个角落,不可能欣赏到鼓浪屿的每一幢老建筑。但是,就是我见到的那些老房子,已足够以它们的魅力感动了我。鼓浪屿的路是迷宫般的路,也许一个片的路都叫同一个名字;也许,你转了不少地方,无意间发现自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也许你沿着门牌依次寻去,门牌号码会突然断掉,而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刚才间断的门牌又出现了;也许你想看的老房子怎么也找不到,但在不经意间,它却出现在你的眼前。真是好一个“乱”字了得。这都是以前租界时代管理当局以社区为管理单位造成的。但如果要推倒重来,又似乎少了一些历史的韵味。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不妨随意漫步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不时会有某幢有特色的老房子出现在你的面前,它和它背后的故事令人顿生感慨。要看鼓浪屿的老房子,画出一条最佳路线似乎是不太现实的。还是开始迷走鼓浪屿的旅行吧。在鼓浪屿,最热闹的无疑要数龙头路了,这是鼓浪屿最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各种店铺林立,既有鼓浪屿的特色小吃,又有充满小资情调的小店,还有数不清的海鲜摊。但在龙头街最热闹的地方就有有名的老房子。现在的鼓浪屿游客中心是“中南银行”旧址。为了申遗,它和边上的“鼓浪屿电话公司经营处”旧址正在进行改造。但愿改造后的建筑能恢复当年的风貌。












        当年的“鼓浪屿电话公司经营处”,现在成了鼓浪屿邮局。
 


龙头路除了热闹的市场区外,也有一些僻静的地方。龙头路的最深处,隐匿着一座建于1930年的老别墅。它位于龙头路245号,原主人是一位海外归侨。现在,一对上海来的年轻夫妇在这里开了一家1930家庭旅馆。
 



从龙头路的喧嚣市井中穿越到幽静的鼓新路,这是一条蜿蜒的山路。鼓新路18号是著名的汝南别墅,建于1935年。这是一座欧美风格的建筑。周姓房主曾是美国驻厦门领事馆的代理人。
 

鼓新路24号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建于1918年,是一座具有均衡美感的别墅。人们称它为“小白宫”,是不是有点像?
 


鼓新路27号也是一座老建筑,属于杨家园。现在这里办了一所“东方鱼骨艺术馆”。
 

东方鱼骨艺术馆


位于鼓新路和安海路交界处的杨家园是一套优雅的老别墅群,由四幢别墅组成。杨家园的创建人是福建龙溪人杨忠权。杨家百年前就做钢铁和房地产生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现在杨家园里有鱼骨艺术馆、阳山尊府酒店和杨家园度假酒店。这座西式门楼气派而不张扬。

        这幢别墅的廊柱是粉红白点大理石的罗马式柱式。英式的窗柱是秀丽的花瓶雕塑。

    这幢别墅的廊柱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的柱头。
 


建造于1860年的黄聚德堂掩映在绿树丛中,使人不得一见真面目。
 
 



鼓新路43号人称八卦楼,是鼓浪屿最知名的建筑,也是鼓浪屿的标志,看到一片翠绿中那红色的圆顶,就知道这是鼓浪屿。八卦楼其实与八卦毫无关系,只是红色圆顶上的八条棱线使它得了这个众所周知的名称。
 


八卦楼的设计者是美籍荷兰人郁约翰,他将这座楼设计成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仿古建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一些经典建筑的影子。红色浑圆的屋顶摹仿的是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
 


大圆柱参照古希腊海拉女神庙里的大石柱,而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可以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里看到。
 


爱煞那八卦楼前平台上的那一棵大榕树。
 


蓝天下,绿影中的八卦楼。
 


从八卦楼出来往前走,是一段幽静的小路。在一块三角形的狭长坡地上,作为医生世家和音乐世家的救世医院医生黄大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很有特点也很有名的别墅。这就是位于鼓新路48号的船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船屋的设计者是郁约翰,也就是八卦楼的设计者。他量体裁衣,设计出这座兼具中国韵味的美式别墅。庭前花园就是甲板,四层楼房就是舱室,整座别墅就像是一艘远航的海轮。
 


侧对着船屋的就是陈全忠家和他的药圃。陈全忠号称“歧黄山人”,他家自然也叫“歧黄山房”了。
 


鼓新路54号原来是一对医生伉俪温馨的家。多年后他们的后人把这座已经破败的别墅卖了。现在这里开了一家旅馆。

        原来的葡萄园变成了一个小花园。

        鼓新路57号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别墅。天风,海涛,富有诗意。1876汇丰银行经理买下这块地皮,建造了汇丰公馆。而今这座英式别墅昔日的风采已经不再依旧。
 


鼓新路65号是陈泽覃故居。陈泽覃是福建南安人,后定居厦门。他是著名的医生。后来又投身民族造纸工业。

         鼓新路杨家园边上的一条小巷就是安海路,安海路曲折、起伏、幽深。这是位于安海路6号的吴添丁阁,不过这块砖雕门额的字迹与老照片上的有点不太一样,不知是我的眼神不好,还是这块门额已经不是原物。
 


吴添丁阁,厦门二中的前身,当年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名盛一时的英华书院。
 


安海路32号的英华门楼。
 


位于安海路34号的西欧小筑,原来是创建英华书院的“三公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长老会)人员的公寓。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前廊门窗,全部用柳条木斜格装饰,挡雨,遮阳、通风,绿色环保。
 


安海路35号,是一座建于1930年的老建筑。现在成了鼓浪屿食品厂的用房。

       安海路36号就是著名的“番婆楼”。这是1927年旅菲华侨许经权为他老妈建造的别墅,让他的母亲度过幸福的晚年。“番婆”用现在的流行话说就是“女老外”。关于“番婆楼”名称的由来,有各种说法。有的说以前门楼上曾经有过一个外国女人的雕塑。也有说许经权的母亲有这么多孝顺子女在国外赚钱,也就是个“番婆”。其实,“番婆楼”应该叫做“孝心楼”。据说,番婆楼的门楼是鼓浪屿众多别墅门楼中最高最大的。
 

番婆楼


大门的铁饰上是两个“福”字,一正一反,寓意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这是老太太很喜欢听的好口采。
 

番婆楼


中西合璧的围墙,墙上是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式隔窗。

        安海路37号是一座建于1922年的老房子。

        紧挨着番婆楼的安海路38号是上世纪初颇有传奇色彩的缅甸米业大亨、侨商曾上苑的旧居。因为它的建筑立面采用钻石切面设计,所以叫做“钻石楼”。它的纯白墙面在鼓浪屿大多数的红砖厝中很突出。
 


安海路44号,一座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别墅。老房子,老房间,鲜花盛开的庭院。
 


安海路51号是一幢西式建筑,却有着不少中国元素。栏杆上的造型是“寿”字。
 


爱奥尼克柱头上方却是八卦图案。
 


安海路55号,因为建筑造型像一座自鸣钟,所以人称“时钟楼”。高墙和绿树遮挡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很难领略它的整体建筑。但楼上的爱奥尼克柱式加装饰的廊柱还是依稀可见。

时钟楼

        安海路的尽头是“三一堂”。“三一堂”有很多含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它由英国长老会的厦港堂、美国归正会的新街堂和竹树堂的鼓浪屿信徒集资建造,三堂合一;建筑上它有三面山墙,每面山墙有三道高三米的大门。
 

三一堂


呈三角形的三面山墙簇拥着正中央突出于屋顶的八边形钟楼,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一堂边上有一条寂静的小路,绿荫浓密,鸟语花香,这就是笔山路了。沿着上坡走不多远,笔山路1号和3号就是会审公堂旧址。会审公堂附属于当时的工部局,是帝国主义利用所谓“领事裁判权”侵犯中国主权的象征。现在这里成了民居。
 


林文庆是医学专家,厦大第一任校长。林文庆别墅的地基全由花岗石长条筑成,长长的石蹬道一直上升通到别墅主房前的平台上。林文庆别墅有一种骨子里的美。
 

林文庆别墅


笔山路9号是亦足山庄,这是一个同安籍的名叫许僩的越南华侨所建。虽然主人在史志上默默无闻,但他建造的这幢别墅却以精美而著名。通天圆柱撑起了大厦。
 

亦足山庄


突出的双拱窗套和凹槽的四角墙柱使墙面不再单调。
 

亦足山庄


处处精雕细琢,展示了主人不凡的艺术素养。
 

亦足山庄


笔山路11号原来是两个老外开的夜百合旅馆。名字很美,据说内部也是低调的华丽,很有品位。但好景不长,夜百合悄悄地凋谢了。
 


观彩楼建于1931年,当时的主人是一个荷兰工程师。傍晚时分,推窗远望,可见落日彩霞,所以称做“观彩楼”,因为它外形像花轿,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娘轿子”。别致的屋顶,六个突起的圆拱窗,有北欧建筑的格调。
 

观彩楼


观彩楼的承建商是许春草。他造好观楼后就在对面造了自己的春草堂。许春草也算是鼓浪屿的传奇人物。他从鞋铺学徒做起,一直做到建筑公司老板,并曾做过孙中山手下的“福建讨贼军”总指挥。他的“春草堂”地处笔架山顶,临崖而筑,可观沧海。春草堂的建筑的表面都是花岗岩的荒面,不加修饰,粗旷自然。
 


春草堂的后面就是许家别墅,是我国著名钢琴大师许斐平的故居。他是一个“钢琴神童”,五岁就能准确无误地弹奏全部圣诗,六岁就在“三一堂”举行公开演出。曾经录制《黄河协奏曲》、《贝多芬协奏曲》、《贝多芬奏鸣曲》等唱片。2001年因车祸逝世。据说他的墓就在他的故居。
 


泉州路的路口是一些商铺和小吃店,很容易将它与龙头路等同起来。当你深入这条小路,就会发现里面实在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地方。泉州路64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黄祯祥的故居。1920年,他出生在这座老房子里。
 


悠庭小筑是建于1939年的老别墅,跟鼓浪屿众多豪华的别墅相比,就是一户比较富裕的人家而已。如今改成了旅馆,感觉依旧,还是那种家园的感觉。
 


泉州路70号这座三层洋楼叫“宁远楼”,意思是“宁静致远”。这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故居。卢嘉锡自20世纪20年代住进这座楼房后,一直住在这里,一直到1946年才搬入厦门大学的教工宿舍。
 


这座建于1920年老房子,门楼上有三个大南瓜,门额是“版筑流芳”。不禁想知道“版筑流芳”是什么意思。有的说这是堂号,看见这四个字就知道这户人家的主人姓“傅”;有的说“版筑”就是“筑土成墙”,说明这是一个建筑世家;有的说“版筑流芳”是吉祥平安的意思。不知道哪个是正解。
 


泉州路73号,一排三层的红砖西式公寓。鉴湖女侠秋瑾童年和她的家人住过的地方。在这里,她断断续续住过11年。这是秋瑾在厦门仅存的遗踪。而今,房子还在,但已不是旧时模样:宽廊被封成了居室,拱券也安上了玻璃。
 


泉州路99号是菲律宾华侨黄赐敏的别墅,建于1922年。金瓜楼的门楼有些特别,它的顶是典型的闽南风格,下面又像是西方建筑的风格。
 


金瓜楼是具有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楼顶的两个金瓜令人注目。金瓜的八条棱的图案和门楼顶上的一样,都是“春草飞卷”。
 

金瓜楼


从日光岩顶上眺望金瓜楼。
 

金瓜楼


泉州路101号别墅。
 


泉州路103号别墅。
 


日光岩西林后门的对面是林屋,门牌编号是泉州路82号,与相近的门牌编号不是脱离了一点点。林屋的主人叫林振勋,从新加坡回国后定居鼓浪屿。林屋由他的儿子,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的林全诚设计。远远望去,就像童话中的森林小屋。红色的坡折屋面充满了北欧风情。
 

林屋


壁炉烟囱还保留完整,寒冬时节还在使用吗?
 


林屋的对面是喜林阁咖啡旅馆,旧时的伦敦差会姑娘楼,端坐在鸡山路口。1842年,英国传教士施约翰到鼓浪屿传教,创建基督教鼓浪屿伦敦差会。这里是女牧师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姑娘楼。双向石阶通向宽阔的英式拱券长廓,这又有什么含义,教会建筑总使人感到有些神秘。
 


鸡山路是一条悠长幽静的山路。鸡山路4号-8号是伦敦差会牧师楼。
 


鸡山路12号别墅建于1937年,方正的结构,连排的窗户,给人稳重的感觉,这是商界奇才卓全成的住宅。卓全成经营的同英布店管理有方,在厦门是赫赫有名的。卓全成在发财的同时还进行了不少慈善捐赠。
 


鸡山路16号是一幢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红瓦石墙的别墅,这是圃庵,是我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殷承宗从小住过的地方。殷承宗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钢琴生活。
 


从殷宅往下走,是原来的安献堂,现在是美华老人疗养院。美国安息日会牧师安理纯夫妇1934年建成此楼献给教会。因此叫做“安献堂”。安献堂整体完全是学校的格局,不像教堂。安献堂也是鼓浪屿唯一以条石砌成的三层方块建筑。
 

安献堂


除了龙头路这条商业街以后,从晃岩路到永春路要算是鼓浪屿人流量最大的街巷了。游人们急匆匆地走过这里赶往日光岩。其实,在晃岩路和永春路上放慢脚步,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那一片大大的草场,以前叫做“番仔球埔”,是专给洋人踢球的。现在这里是“人民体育场”。
 

人民体育场


如茵的球场见证了比赛的胜负,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人民体育场


人民体育场又名“马约翰体育场”,以纪念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鼓浪屿人马约翰。马约翰可以说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开山鼻祖”。他曾经担任过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
 

人民体育场


晃岩路25号是黄家花园。它的主人黄奕住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一个南安乡下的剃头匠到印尼打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跨多个行业,跨多个国家的商业巨子。他建造的有三幢别墅的别墅群就是一个迷人的大花园,当时号称中国第一别墅
 

黄家花园


正在整修黄家花园中楼,四面回廊,双向步阶,剁斧凹槽廊柱,中楼集中了当时最时尚的建筑元素。
 

黄家花园


远观晃岩,近看球场。黄家花园的视野很开阔。这里曾经接待过很多名人:蒋介石、邓小平、尼克松、李光耀……
 


晃岩路38号当年是德国谦记洋行。
 


过去的洋行成了现在的怀旧鼓浪屿博物馆。
 


端庄稳重的福音堂,在厦门基督教徒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鼓浪屿第一座教堂自建的可供鼓浪屿当地人参与的基督教堂。现在这里挂着厦门百合园养老院的牌子。这座教堂近年虽然进行了整修,但英式建筑的风格犹存。
 


        山墙上的缠枝花浮雕。
 


位于晃岩路47号的这一幢破旧西式民居是林巧稚大夫的故居。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她用她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技术托起了五万多条新生命。1901年,她就出生在这幢别墅里。
 


林巧稚故居是一幢白色的建筑,这是天使的颜色。这幢欧式建筑的外形近似八角形,当地人称“小八卦楼”。二楼单建一个尖形拱门,一条长廊直通地势较高的晃岩路。
 


日光岩下的日光岩寺,原来叫莲花庵。400多年前,几个尼姑在这里的天然石洞里修行。到清朝时,莲花庵改名为日光岩寺,才开始在周围建造起圆通殿等配套建筑。
 

日光岩


日光岩寺地方虽小,但大寺院应有的建筑这里都有。除圆通宝殿(原莲花庵)年,大雄宝殿、弥陀殿、藏经阁、钟楼、鼓楼……一样不缺。
 

日光岩


梯山小筑,一座幽静得有些落寞的建筑。
 
 


     日光岩寺有一个更亲民的寺门,出去就是永春路。永春路12号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老房子。它的门楼顶上的图案是什么动物?
 


永春路14号是一幢建于1930年的西式民居,是原中南银行马姓行长的私宅。现在这里是黑猫餐厅。电影《云水谣》、《钢琴密码》和一些电视剧都曾在此取景拍摄。
 


永春路69号是一幢三层红砖别墅,历经沧桑,看上去已经老态龙钟。门楼上的“三让遗风”门额,是让后代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美德吧!
 


永春路71号的瞰青别墅建于1918年。别墅虽然只有两层,但十分气派。瞰青别墅的主人是鼓浪屿名列前茅的房地产商黄仲训。瞰青别墅依岩而建,前庭为八角形,二楼圆拱和花叶拱相间,加上栏杆的十字纹,很有艺术气息。
 


于1932年建造的西林别墅也是黄仲训所建,是一幢西洋式为主,中国风格为辅的别墅。感觉最好的是正面中间的宽廊,凭栏临风,俯瞰鼓浪屿和鹭江对岸的厦门,心旷神怡。宽廊的柱头使用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混合式。在内部装饰上,门窗是西欧式样,楼梯却是中国传统风格。现在,西林别墅被辟为郑成功纪念馆。
 

郑成功纪念馆


走进鹿礁路,这条100多年前各国官邸和豪华民居云集的小路依然热闹。在鹿礁路临海的一段看到的这一处老房子,据说就是原来的博爱医院,是日本人建的和式建筑。没看到门牌,也不知是还是不是。
 


鹿礁路2号,一幢十分普通的清水红砖的三层楼房,很容易被人忽略。这是海滨旅社。是当年举行日本投降和交接仪式的场所。
 


鹿礁路5号,陈家园的门楼。
 


一幢充满异国风情的民居。
 


鹿礁路7号,“美园”的门额已经斑驳。
 


在绿树的遮掩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鹿礁路13-15号林氏府。林氏府的主人是林尔嘉,林尔嘉是民国时期闽台两地最有声望的人之一。

        林氏府由法国人设计。因外墙立面呈八角菱形,又叫八角楼。这是一幢巴洛克式的五层别墅。洁白雅致的拱券欧式窗饰,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
 


离林氏府不远的地方就是兴贤宫行宫,这是一座典型的闽南风格的建筑。兴贤宫供奉的是保生大帝,闽台的百姓称他为大道公。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消灾赐福,护佑众生的保生神。
 

兴贤宫行宫


兴贤宫行宫中的大道公井。
 

兴贤宫行宫


原英国领事馆座落在高高的岩石上,面对着鼓浪屿的轮渡码头。现在这里是鼓浪屿万石山风景管理区的办公场所。
 


鹿礁路24号是建于1898年的日本领事馆,是拱券宽廊的仿英建筑。后来又在旁边建造了警察本部和宿舍。警察本部的地下室为监狱,在此刑讯中国“犯人”。至今路过这个地方,还是有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鼓浪屿最诗意的建筑要算是天主堂了,这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塔式尖顶升向天穹,这是哥特式教堂的特点。
 

天主堂


正面镂空的大玫瑰窗中央放射出的几条花茎,爱奥尼克式的柱头和尖拱形的大门上装饰的三叶草图案。
 

天主堂


侧面的尖拱形五彩玻璃窗。
 

天主堂


天主堂附近是协和礼拜堂。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的第一座教堂。历史上曾经是国际礼拜堂,当时这座礼拜堂专供外国人在此做礼拜。协和礼拜堂门前刻着“十诫”,劝人向善。据说不久可能允许在这里举行西式婚礼了。
 


鹿礁路38号是许家园,由菲律宾华侨许椿生所建。这座建筑既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和“两厢夹一厅”风格,又有通高廊柱支撑着三楼的宽敞阳台这种欧陆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海天堂构


鹿礁路113号是林尔嘉公馆,是他处理公务,请客会客的地方。林家公馆就在海边。从门牌号码看与他的私宅相差不少,但实际两者并不远,这也是鼓浪屿门牌排列的一个特点。林家公馆红砖、白石、蓝窗,还有精雕细刻的“东升拱照”门楼。
 


与鹿礁路天主堂一墙之隔的就是黄荣远堂。黄荣远堂在福建路上。黄荣远堂得名于房地产大亨黄仲训。但黄仲训只是它的第二任主人。这座别墅的第一个主人是富裕的菲律宾华侨施光从。黄荣远堂的气派是由它的几十根大小廊柱形成的。这座别墅的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左右不对称。
 


黄荣远堂的对面就是海天堂构。海天堂构是由五座别墅组成的别墅群。其中,菲律宾华侨黄秀琅三座,他的同乡黄念忆两幢。这是鼓浪屿唯一能跟黄家花园相媲美的别墅群。

海天堂构

海天堂构



中楼是海天堂构最精美的一幢楼房,是闽南地区有名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宫殿式的大屋顶,重檐歇山顶,栏杆上的花篮,这座建筑的中国元素似乎更多一些。
 

海天堂构


福建路24号怡园是诗人林鹤年的故居。林鹤年是福建名士,曾在台湾任职。他将自己的居所称作“怡园”。“怡”字由“心”和“台”组成,据说有心不忘台湾的意思,当然也可说是历经沧桑后的恬静和平和。
 


主楼依旧,怡园已不复当年印象,也许只有这堵镶嵌着“小桃园”石碑的短墙还记得当年怡园的模样。
 


1908年,由英国宗教圣书公会和美国圣书公会出资,在鼓浪屿开设“圣教书局”,印刷发行的白话字宗教书籍100多种。是当时中国基督教书籍发行中心之一。福建路43号就是1932年时的圣教书局旧址。
 


福建路22号是建于20世纪初的老建筑了。
 

福建路22号别墅的尖顶门楼。
 


满庭芳菲簇拥着李传别别墅。李传别是安徽人,30多岁时才到台湾做茶叶生意,从台湾而印尼,而马来西亚,从茶叶而棉布。发达后在鼓浪屿买下了这一座别墅。可见鼓浪屿对外地的商人也很有吸引力。
 


1920年建造的福建路51号别墅。
 



福建路52号别墅已经破旧不堪。
 


叶清池别墅位于福建路58号。叶清池从给人当伙计开始,逐渐扩大业务,积累财富,后来还被选为厦门商会会长。这座别墅入口处的精美雕刻是它的亮点。
 

复兴路从海边开始,一路沿着山坡往上。即使在龙头路、晃岩路人声鼎沸的时刻,复兴路也还是那么幽静。复兴路1号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老别墅。
 


现在看到的复兴堂不能算是老建筑了。复兴堂原来位于鼓浪屿黄家渡,属于倪柝声领导的聚会所运动的堂会。现在的新堂是1997年落成的。三角形的屋顶,红色外墙,简单大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鼓浪屿复兴堂基督教会


复兴路3号别墅,那精雕花的柱壁,爪趾状的柱脚,吸引了不少走过的人的眼光。
 


复兴路3号别墅的边上有一条往上的阶梯小径,十分僻静,不见行人。这就是旗山路。但沿小径上去,会看到一座精致的别墅。这就是容谷,“木材大王”李清泉的住宅。
 


清水红砖,爱奥尼克式巨柱,高耸的南洋松。
 


脚下的卵石小径不经意间就泄露了这幢别墅建造年份的秘密。
 


凉亭是这座别墅诸多中国元素之一。
 



缩在一条小路深处的复兴路14号别墅。
 


建于1920年的复兴路26号别墅。
 


缘中园是闽籍富商蔡氏所建,是1928年盖的老别墅。
 


复兴路92号,一座建于1930年的老别墅。
 


白宅分南北两楼,外观是宽廊拱券的欧式建筑。这里住过福建第一个用铅字活版印刷的出版界知名人士白登弼,应用活字印刷,他比上海商务印书馆还要早。1902年白登弼建了南楼。柳条拱窗很有特色,又很实用。
 


十年后,他又建了北楼。现在楼前的那座雕塑,不知是不是白登弼的塑像。
 


原来的李子园,现在成了林巧稚大夫的纪念馆。叫毓园。这不是老房子,但确实使人感悟。
 

毓园


林巧稚这个人间天使亲手接生了五万多个婴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产妇患有疑难杂症而经林大夫治疗而顺利出生的。看到这些儿童的塑像,就想起林大夫的功绩。一个人有没有功绩,老百姓心中最知道。
 

毓园


上山坡道边,那一本本翻开的书的石雕,镌刻着林巧稚大夫的语录,记载着她的人生感悟。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当产妇临产时阵痛时乱抓时,林大夫总会伸出自己温暖的手让产妇抓握。她怕产妇抓握床的铁栏杆而受凉致病。这才是发自肺腑的对百姓的爱。
 

毓园


过了毓园,就走进了漳州路。这是建于1920年的漳州路2号别墅。

        漳州路5号是原英国领事馆公馆。这座维多利亚风格的公馆是鼓浪屿最早的两幢西洋建筑之一。
 


原英国领事公馆的办公楼。
 


漳州路18号的中国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是一幢建于1936年的老房子。
 


漳州路40号是李家庄,是李清泉为父亲买的别墅。中式的门楼
 


西式的红砖洋房。
 


漳州路50号和52号也是清水红砖别墅。
 


别致的门楼。
 


工匠们将古希腊的柱式中国化,在方柱柱头上堆塑了各种浮雕花卉装饰。
 


漳州路64号别墅,这里原来是廖永康医生的住宅。
 


别墅的“临岩瞭然”门楼。
 


漳州路84号就在原英国领事公馆附近,这里原来是自来水公司。
 

         漳州路还有两幢有故事的别墅,那就是44号的廖宅和48号立人斋。可惜这两幢房子已经很破败了,正在进行改造施工,大大的布墙挡住了人们的目光。这里已经临近中华路了。中华路2号是大宫后验货楼。这里是厦门税务司(海关)英籍验货员的公寓。这是一座英式两层公寓,红砖的自然色泽是这座楼房的主色调。二楼是连拱连廊,承重柱用艺术性的红砖砌成。
 


而间隔柱用的则是八角红砖砌成。
 


中华路5号原来是正道院,后来成了荷兰领事馆,这是一座连拱连廊的哥特式建筑。
 


这幢建筑现在成了马约翰纪念馆。
 


中华路15号是禇家园,又叫“崇高别墅”。禇家是菲律宾侨商,曾经开过南洋药局。现在这里成了一家咖啡馆。

        中华路21号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猫头鹰窗户。
 


中华路23-25号的四落大厝和海坛路28号的大夫第这两幢老宅建于清嘉庆年间,是鼓浪屿最古老的民居。四落大厝共四进,是马鞍式的闽南建筑。
 

四落大厝


四落大厝的门楼很简朴。
 


大夫第是民宅,看上去很整齐。
 


燕尾脊。
 


中华路30号别墅。
 


中华路45号建筑,据说是诗人舒婷的娘家。
 


从三丘田码头上岸,不远处的三明路26号就是原美国领事馆。虽然已是暮色苍茫,绿荫遮掩,但还能依稀看到这座建筑长长的台阶,白色通高廊柱和大三角的山墙。

        福州路也是老房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尽管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数量不少。1号别墅建于1923年。
 


与福州路1号同时的福州路32号别墅。
 


福州路58号别墅,建于1930年。
 


建于1925年的116号别墅。
 


建于1930年的福州路121号别墅,现在是龙闻居家庭旅馆。不管从房屋样式,还是内部装饰,颇有民国风。
 


建于1863年的福州路199号别墅。
 


如果你不想登高的话,穿过龙山洞或笔山洞都可以到达内厝澳。内厝澳不少地方还保留着鼓浪屿居民原生态的生活。这座门楼上还能依稀看到当年两句有名的诗句的痕迹。
 


种德宫是一座祀奉保生大帝的庙宇。从明代成化年间,鼓浪屿百姓就开始祀奉保生大帝。明天启年间,种德宫从旧庵迁移到现在的地方。这是鼓浪屿人的民间信仰。种德宫的香火一直很旺。
 


内厝澳459号是林祖密故居“宫保第”。林祖密加入中国革命党,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1925年被军阀孙传芳杀害。林祖密出生在台湾,甲午战争后,西渡回大陆,择居鼓浪屿。他祖父在清代被追赠“太子太保”,这是“宫保第”名称的来由。
 


没有在鼓浪屿迷失的经历,不算真正认识了鼓浪屿。鼓浪屿的迷巷和遍布全岛的风格不一的老房子,成了鼓浪屿的趣味和风情。
 
 
 


 

本篇游记共帮助了10493名厦门游客。版权归原文作者@苏州游子 原文链接,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QQ:2317881823
相关目的地:
2236张照片
相关目的地:厦门

游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