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厦门旅游 > 厦门周边游攻略 > 厦门周边游:厦门将打造别具特色的原生态讨小海特色旅游

厦门周边游:厦门将打造别具特色的原生态讨小海特色旅游

By 最厦门小醉Hao 2016-07-01
旅行家专栏出品    |    已有2623人阅读

退潮时候不少市民在环岛路海滩挖花蛤。记者陈理杰摄

  上世纪50年代的冬天,鼓浪屿的讨海孩子,可能在海边看到海滩上一片白花花的死乌贼,用手捞就是了;后江埭的孩子们,用手挖一点蚣蚮,或者用锄头挖赤嘴蚶,或者捕一些小蟹捉两条小鱼,高高兴兴背鱼篓回家,作为一家人的晚餐菜肴。在以前经济条件较差的时候,讨小海成为不少厦门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发达的今天,生产方式落后的讨小海逐渐被淘汰了。

  技术会消亡,但记忆不会褪色。在不少讨海郎心中,讨小海不光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在这过程中,他们练成了坚韧强悍的工匠精神,足以应对一切磨难。讨小海的衰微,也引起了多方关注。不少专家认为,具有厦门文化特色的生产方式,可以作为厦门独特的旅游文化产业,打造出别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品牌。

  现状

  讨小海正在衰微

  海岸上,早已难觅讨海郎的身影。曾经的讨海郎大多年迈,无力继续艰辛的讨小海作业。而他们后代的“心”也早已飞出了这片海,不再把讨小海当作谋生途径。

  厦门渔文化研究学者朱家麟认为,讨小海的衰微是无法避免的。首先海湾资源的减少,能够讨小海的地点锐减。“海湾是多数海洋生物产卵最好的地点,近年来海岸线改造,不少海滩被填平,滩涂数量也在不断下降。”朱家麟说道。

  其次,新型的捕捞技术和工具的发达,海产品价格日益下降,就业机会增多,与技术落后、经济利益下降的讨小海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都让讨小海走向落寞,不可逆转。

  此外,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澄茂表示,讨小海自身也有一定的不利因素。“过多的讨小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造成部分海洋资源的衰退。”

  传承

  将讨小海文化记录下来

  现在,已没有年轻人肯讨小海了,消亡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但作为厦门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讨小海的记录和保留拥有极大的价值。

  朱家麟表示,讨小海是祖先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些记忆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珍藏。“我们可以寻找尚健在的讨小海技艺传承人,用现代的多媒体方式,把讨小海的技艺记录下来。就像讨小海中叉土龙的功夫,现在会的人已经很少了,把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抢救下来,让这些人成为活的文化财富。”

  同时,技术落后是讨小海衰亡的一大问题。朱家麟表示,应当为讨小海的渔民提供适当的技术培训或是经济扶持,保护和发展传统行业。对于已经无力讨小海的渔民,可为其提供其他就业岗位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创新

  打造讨小海特色旅游

  旅游内容同质化,是不少旅游城市会遇到的问题。朱家麟表示,近些年,古早味已经成为厦门的代名词。地瓜稀饭、沙茶面、土笋冻都成为古早味的代表。只不过,光有美食不能完全展现厦门的魅力。

  讨小海作为厦门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是独特地方文化之所在。“我们可以打造讨小海观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将讨小海的文化内涵融入旅游元素。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打出原生态文化品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朱家麟说道。

  例如,在基地内可以进行讨小海的传统技艺表演,表演怎样抓章鱼、叉土龙。抓章鱼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亲身观看能让游客更有感触。在会展一带,碰到退潮时常有人在沙滩上挖花蛤。“这是民间自发创造的体验性旅游内容,是不错的旅游节目。我们可以开辟类似的活动,让游客感受别样的旅游体验。”朱家麟说。

  此外,在大嶝岛等地,仍有一些渔民以讨小海来补贴家用,甚至以此谋生。针对这部分讨小海的群体,可尝试打造具有特色的风情民居,让游客体验渔民的原生态生活。如此一来,既可将讨小海的技艺和文化保存下来,也可以让外地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到闽南渔民风情和生活习惯,增加厦门旅游的文化底蕴。

 

查看更多:厦门旅游攻略厦门游记厦门旅游景点鼓浪屿旅游攻略

专栏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