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周边游:如何扩大清新福建影响力?总编记者一路走一路出点子
有山有海,有江有泉,这次清新福建行,全国晚报总编和记者撩开了福建的面纱……秀丽的山水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得到了他们的赞赏。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清新福建”,来自各地的总编和记者来了一场“头脑风暴”,献上了不少金点子。
打造特色旅游路线
“福建的永泰、连江、平潭、湄洲岛都没有大工业、大开发的重污染,草木葱茏,空气清新,生态文明堪称全国样本。”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副总华夏表示,这么多好地方“藏在深闺人未识”,说明要加大力度打造特色旅游路线。
城市晚报总编葛凤昆说,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完全可以打造“海文化寻根之旅”。此外,福建的生态也让人惊艳。很多东北人去海南过冬,福建的实力完全可以把这批“候鸟”引来。福建有数百种特色小吃、品种丰富的海鲜,都可以通过主题旅游,让更多人了解。
烟台晚报副总编李攀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旅客想看的是原汁原味的楼,不仅仅是这座楼的构造本身,还包括这楼周边原汁原味的环境,这才构成完整的土楼文化。“这次看到土楼里面的居民还在,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被迁出,说明当地政府非常明智。这次清新福建行让我印象颇深,自然风貌也好,历史文化也好,都保存得比较完整,这是福建之幸,也是游客之幸。”
好山好水更需加强品牌输出
“将一个景点做深做透,辐射其他景点,也是一种推广方法。”郑州晚报的副总编孙新峰说,有很多台湾人来福建创业,许多地方都包含着台湾元素。“这类元素是福建独有,可以亮出两岸文化,完成品牌输出,让更多国人透过福建看台湾。”
黄石日报副总华夏也建议,每个景点都要精准定位,比如莆田的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东南亚的信徒都会前来祭拜,应该重点打造。
深圳晚报编辑中心执行主任李剑男认为,福建资源丰富、遗产丰厚,但品牌打造尚不明确。提到北京、西安,大家脑海中立刻闪现“古都”,提到西湖、黄山,那是中国文化中“山水”的最高层次。福建的旅游资源中,尚缺乏这样的顶级品牌,比如说武夷山,“茶”名远播,但山川本身的壮美,品牌形象相比同为“双遗”的黄山,缺乏力度。此次福建行,让李剑男印象深刻的是泰宁,一座小城,两个红绿灯,19个交通警,24辆出租车,配套“慢城”概念,极具品牌张力。“到泰宁淘气”,突出放松玩乐与空气质量两个特点,是此行最具新媒体意识来打造强品牌的典范。拓展福建旅游的外延
“福建旅游可以不断向外辐射,扩大外延。”南昌晚报副总李健军表示,福建和江西接壤,两地旅游资源可以实现联盟。合福铁路、福银高速的开通,连起了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三清山和婺源,打造两地自然风光的线路,会吸引更多人。
据李健军介绍,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而泉州开元寺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发源地,佛教资源可以整合;江西贵溪市境内的龙虎山是道教发源地,可以与福建道教圣地清源山串联。
李健军建议,红色旅游路线辅之以客家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的打造和传播,必将助力清新福建的发展。
成都晚报副总编张光焰说:“福建旅游资源很丰富,步道建设除了可以增加体验感,还可以开发传统景区周边的县城的旅游资源,借助步道建设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如贵安,可以建设步道,将旅游和全民健身相结合。”
媒体介入优势整合
中国晚协会长任欢迎表示,通过媒体带头人的先行体验,辐射其他媒体同行,这个做法值得肯定。这次活动,通过主流媒体的力量,可以进行有主题、有层次、有目标地立体式宣传。
任欢迎表示,清新福建的文化宣传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打造“深入人心”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讲好故事,讲一个好故事对树立一个优秀的文化品牌至关重要。譬如泉州洛阳大桥,一句“一脚踏进北宋”的宣传词就让人有欲望参观洛阳桥。扩大清新福建的影响力应当以“文化”为核心。这个文化并不等同于旅游文化,而是在享受旅游快乐的同时,找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塑造文化自信。
金陵晚报的副总编刘健建议,除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还可采用电视剧、摄影大赛等形式扩大清新福建的影响力,比如浓缩了半部近代史的三坊七巷,可以借鉴《温州一家人》拍一部电视剧。刘健还建议,旅游局可以和外地旅行社、媒体等联手设计旅游产品,共同营销,实现双赢;和社会机构比如学校、新闻媒体等合作,组织面向特定人群的特色旅游。
旅游产品还需与时俱进
“随着旅游消费趋势的变化,要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打磨。”齐鲁晚报副总编杨珂通过互联网思维解读了几天来看到的旅游景点,他认为,休闲游和自驾游逐渐兴起,现在更多的是以家庭、朋友或者背包客的形式出游,各个旅游景区需要提供更个性化、更细致的服务。“如果是自驾游,客人就希望景区在各个导航软件中更精准,不断更新完善高速公路、县道的指路牌,各个环节要围绕着旅游消费趋势的变化做出改变。”
他评价,本次清新福建行是一次成功的创新,让各地客人能近距离感受福建的生态之美和人文之美。他说:“活动通过我们所在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并广而告之,从而把清新福建的平台进一步推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