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厦门旅游 > 厦门周边游攻略 > 厦门周边游:闽派黄酒后劲足

厦门周边游:闽派黄酒后劲足

By 最厦门小醉Hao 2017-01-04
旅行家专栏出品    |    已有9331人阅读

文化节祭酒神仪式

  惠泽龙生产车间

手工艺人现场制作装酒用的木桶。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逐渐兴起,黄酒市场趋势良好。

  闽派黄酒源远流长,与浙派黄酒同为国内主要的黄酒酒种。屏南是黄酒生产大县,目前黄酒产量已达5万吨,为我省之最,产业发展迅速。

  近日,冬至暨屏南县第一届黄酒民俗文化节在黛溪镇北墘村举办。活动上,中国民协授予屏南县“中国红曲黄酒文化之乡”称号。这是继建瓯白酒之后,我省第二个与酒业相关的国字号名片,这也为我省黄酒产业进一步转型发展增添了新的后劲。

  黄酒文化,筑起产业根基

  请先祖及酒神,开酿祭神活动,敬香,拜读疏文……一大早,近千名群众赶到屏南县黛溪镇北墘村,参加民俗文化节的祭酒神仪式,这也是当地群众庆祝冬至的重大庆典。

  “把冬至节日与黄酒文化结合,这在全省都是一项创举。”在浓厚的黄酒醇香之中,省民协副主席陈晓萍不由得感慨屏南酒文化之深厚。

  黄酒被称为“酒中之祖”,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目前,国内主要有浙派的麦曲红酒和闽派的红曲黄酒。而闽派黄酒中,以屏南占比最高。该县的红曲黄酒酿造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其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长年的发展与积累,屏南县各地形成了深厚的酒文化。黄酒已融入当地人生活各个领域。

  “屏南人说‘人生三杯酒’,出生饮第一杯黄酒,结婚第二杯,老来喝第三杯寿酒。”屏南县文化研究者吴文胜告诉记者,屏南水质好,红曲与糯米品质高,适合酿酒,且海拔较高,当地人自古喝黄酒驱寒养生。黄酒在屏南人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节日、平时农事习俗都少不了黄酒,就连做菜也要加入一两勺。

  深厚的酒文化带来了市场,也为黄酒产业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1949年,屏南县有酒曲作坊87家、一年可制作红曲75吨,酿酒作坊98家、年生产黄酒128吨。上世纪七十年代,“屏南老酒”多次荣获全国金奖;八十年代,“白鹭”牌红曲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发展至今,龙潭陈氏、善溪郑氏和玉洋郑氏传承了红曲制作与酿酒技艺,并开枝散叶,带动产业发展。

  目前,屏南县黄酒产量已达5万吨。“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酿酒环境、厚重的酒文化、千年的酿酒技艺传承、本地优秀造曲酿酒企业成长壮大,屏南成为福建省红曲黄酒产量最大的县,为当地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承担着福建黄酒重振雄风的重任。”福建省酒业协会执行会长吴经奋说。

  古韵新生,从作坊多到品牌多

  “在我小时候,农民家中酿酒非常普及。民间市场大,很多农民就转为专业化,形成了大小作坊。”吴文胜介绍,黄酒制作,从曲母选育、制曲到酿造,工艺流程繁多,技艺全靠师徒传承或族内世代相传,特别是对酿造温度、湿度的感觉,全凭经验掌握。

  1999年,龙潭村黄酒酿造技艺传人陈官唱,组建“龙潭庶民酒业有限公司”,注册了“惠泽龙”商标,成为当地黄酒产业化发端。2005年,屏南乡贤邱允滔从上海返乡创业,接过这一商标,成立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

  “当时收购这一品牌,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做大做强,把整个屏南黄酒带动起来。”福建红曲黄酒产业联盟理事长、惠泽龙酒业董事长邱允滔告诉记者,到2006年,他已投入3000万元,对企业进 行基地建设、酿造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工艺的提升。

  “当时,福建黄酒给人感觉特征并不明显,有人称为老酒,也有人叫红酒。而且外省人知道浙江黄酒出名,对福建黄酒没有概念。我们需要进行重新定位。”邱允滔说,通过策划,公司把福建红曲黄酒定位取名为“闽派黄酒”,以区别于浙江、上海黄酒,在生产的酒瓶上都打上“闽派黄酒”。如今,“闽派黄酒”四个字已被省内各大黄酒企业广泛认可并使用。

  另一困难在于,黄酒在酒类中档次并不算高,在许多人印象中还是烧菜的低档酒,品牌亟需提升。“我们在品牌文化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新包装、

  新口感产品陆续上市,通过拓宽渠道,让产品进入酒店。”他介绍,2009年,“屏南老酒”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013年12月,“惠泽龙”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公司销售量也从2006年开始连年翻番。

  近年,惠泽龙还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成功研发中国第一支有机黄酒,让黄酒也有高档产品。“新产品要求非常严格,纯绿色无公害产品,是我们面向未来市场的一种方式。原材料的种植以及酿造过程,都要接受专业机构的跟踪,全程监督、发证生产。”他介绍,目前,惠泽龙年产量达3万吨,有机高端产品约占10%。

  闽派黄酒不再怕巷子深。看到成功范例,许多小作坊转变成了中小企业,而屏南当地的黄酒知名品牌不断冒出。

  由非遗传承人郑福田创立的屏南县福田酒业有限公司,依然生产传统型甜黄酒,年产量500多吨,年销售量200多吨;2014年,女传承人黄林招也

  创立了屏南善溪醇酒业有限公司,短短两年,产量已超过500吨。屏南还有白水洋酒业、北墘老酒、四坪老酒、九洋老酒等黄酒品牌,让闽

  派黄酒既有“猛虎”,又有“群狼”,各自都有品牌定位、技术研发。如今,屏南县黄酒年产值超过5亿元,带动了上千户当地群众参与生产制作。

  “目前,屏南从作坊升级为品牌企业的经营者有十几家,注册生产的超过百家。”邱允滔介绍,作坊改造成企业,有许多“坎”,如要有生产基地、配套的人才队伍,设备的提升,还要通过QS的认证。产业成规模、市场主体多了以后,酒企之间,在管理升级、人才培养和QS认证上,也会相互交流和帮助,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今,随着行业的红火,陈官唱也“红”了起来。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屏南各家酒厂常常请他指导技术,他也从不藏私,总是倾囊相授。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孙子现在也都跟着他学习黄酒酿造技艺,“年轻人如果能耐下心来,虔诚地酿造,就能品到这味岁月的醇香”。

  产业融合,带来新方向

  “但目前,屏南的黄酒产业要进一步壮大,还有瓶颈要打破。”邱允滔说,一方面,由于众多企业由家庭作坊升级而来,资金实力不够,发展提升乏力。另一方面,酒企的管理水平、人才培养、生产营销方面水平层次不够高,导致产品还是在走低端,产量虽高但利润较低。此外,行业还缺乏相关部门的产业规划以及在人才建设、融资方面的扶持政策。

  为破瓶颈,省内黄酒企业寻求抱团。今年,福建红曲黄酒产业联盟成立,通过联盟合作,在行业规范、产品统一标准、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各方面达成合作,通过联盟带动集群发展。

  对于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吴经奋还建议:“屏南县黄酒产量大、品牌多,肩负着带领全省黄酒业重振福建红曲黄酒雄风的重任。在发展中,应该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药膳美食产业、现代流通业等结合起来,形成千亿以上规模产业集群。”

  在酒文化浓厚的黛溪镇,黄酒产业已经与文旅深度融合。记者来到该镇,在主镇区入口,“黛溪酤镇”镇标与黄酒文化墙非常醒目,进入辖区内各村,酒坛、酒具成为摆设小品,随处可见。

  “围绕做大做强黄酒酿造这一特色产业,我们正打造黄酒特色小镇。”黛溪镇党委书记苏罴介绍,目前该镇黄酒品牌有十多个,酿酒基地遍布北墘、玉洋、善溪等十多个村,年产量达4000多吨。“凭借这一优势,我们谋划建立以研发、加工、营销、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黄酒产业园和黄酒文化园,既鼓励农户信息互通、技术互补、联合生产销售,又加强与游客互动,不断提升产业化、规范化水平。

  北墘村就是产业融合的范例。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村内的黄酒风情体验小街已经颇具人气,古民居、祠堂、牌匾等等遗迹均与酒文化息息相关。一到节假日,游客接踵而至。“我们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北墘村内已让保留的酒坊、酒厂旧址,街头巷尾、农家院落随处可见的酒缸、酒坛等酿酒器具。接下来,黛溪黄酒文化展示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特色风情民宿区等项目将陆续建设使用,让黄酒产业向更新的方向融合发展。”

  “近几年,黄酒产业的打造和提升,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这次我们成功申报中国红曲黄酒文化之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邱允滔说,屏南黄酒应该成为屏南的经济支柱产业。未来十年内,屏南黄酒产业总产值可达到20亿元以上。

 

查看更多:厦门旅游攻略厦门游记厦门旅游景点鼓浪屿旅游攻略

专栏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