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厦门旅游 > 厦门周边游攻略 > 厦门周边游:绿色屏南全域旅游的崛起

厦门周边游:绿色屏南全域旅游的崛起

By 最厦门小醉Hao 2017-04-07
旅行家专栏出品    |    已有4156人阅读

  屏南县旅游业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成为屏南主导产业。先后入选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等系列试点示范县,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2016年接待游客321.6万人次,同比增长14.8%;旅游综合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20.3%。根据新时期游客出行方式与需求的改变,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突破,是我县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近年来,屏南县坚持生态旅游强县战略,紧紧围绕“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主线,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以打造“全景屏南”为方向,力争用3年的时间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年的时间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及一流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胜地。

  同时,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屏南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全域旅游创建进行统筹管理和指导。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把屏南7乡4镇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形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景区规划等“多规合一”。多年来,共投入编制规划经费1000多万元,编制完成各类规划20多项。目前已委托福建师大对全域旅游规划进行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

  高标准建设旅游产业带,着手长桥至白水洋沿线的产业规划,把廊桥、戏曲、民俗、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中,建成一条品位高、规模大、配套全的国家级旅游产业带、风景带。以白水洋、鸳鸯溪景区为龙头,重点抓好东区旅游集散中心、白水洋鸳鸯溪5A提升等精品景区建设,逐步解决旅游淡旺季明显的问题。

  突出景点建设,健全全域旅游产品结构

  坚持高起点、大手笔、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四个旅游特色乡镇为副中心、一条旅游产业带、四个主题旅游区和若干个旅游特色乡村组成的全域旅游结构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全域覆盖。

  将县城当作景区打造,加强城市景观、建筑风貌控制,突出旅游元素,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县城、旅游县城,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

  同时,积极打造主题旅游区。以白水洋、鸳鸯溪为中心,打造以山水体验为主要特色的精品线路。以漈头、漈下、棠口为中心,加强重要古街、古民居、古祠堂修复建设,打造以古村镇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以天星山森林公园为中心,打造以度假养生为主要特色的休闲旅游线路;注重乡镇差异,积极培育旅游特色镇。双溪镇做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张名片,着力打造成为“千年旅游古镇”;长桥镇做透廊桥文章,着力打造成为“廊桥水乡”;甘棠乡大力挖掘甘国宝文化,建设甘国宝文化旅游园区,形成全县一盘棋的旅游发展格局。

  突出产业融合增加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发挥旅游带动功能,做足“旅游+”文章,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旅游+农业”。依托茶叶、无公害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和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出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水果采摘游、中草药药膳养生游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旅游+林业”。依托林业生态优势,实现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休闲吸氧与生物探秘的有机结合,推出森林氧吧“洗肺”之旅、探险之旅等,发展林业旅游。

  “旅游+工业”。依托闽派黄酒惠泽龙、乡下厨房、竹木产品加工、传统弓箭制造等相关产业优势,打造“制造-展销-体验”于一体的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旅游+文化”。依托屏南县众多古代文化遗存和文化品牌,以廊桥文化、甘国宝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为基调,强化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通过努力,“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电影家”公益教学培训活动在双溪、漈下、厦地、降龙等古村落深入开展,“白水洋印象系列”之《祥瑞畲乡》《古调屏讲》旅游演艺项目成为屏南特色文化旅游“拳头”产品,进一步弥补生态旅游的“文化短板”,打响“亲水天堂”生态旅游品牌和“廊桥水乡”文化旅游品牌。

查看更多:厦门旅游攻略厦门游记厦门旅游景点鼓浪屿旅游攻略

专栏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