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厦门旅游 > 厦门周边游攻略 > 宁德霍童线狮:传承人队伍里来了00后

宁德霍童线狮:传承人队伍里来了00后

By 最厦门小醉Hao 2019-03-28
旅行家专栏出品    |    已有3743人阅读

女生也能操作线狮。黄铁斌 摄

线狮成为霍童中心小学新的风景线。柳明格 摄

  3月21日,在蕉城区霍童中心小学的操场上,锣鼓喧天,一场线狮表演登场,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围观。只听“砰——”的一声响,三只憨态可掬的“小狮子”在15名四到六年级孩子的操作下,踩着锣鼓点,欢腾跳跃、左右闪躲、嬉戏抢球,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掌声不断。

  把传统技艺引入校园,让霍童线狮这项“中华一绝”找到了传承的一个突破口。别看这群还在上小学的00后稚气未脱,他们已经加入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队伍。

  打破老规矩

  霍童线狮又称“抽狮”,起源于明代中后期,约有近500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通过线绳控制狮偶动作、表情的民俗技艺。在霍童每年最热闹的农历“二月二”传统灯会上,霍童线狮都要做“人狮合一”的压轴表演。通过绳索的牵引,“狮子”能坐立、向观众礼拜,也能表演蹲卧、搔首、舐毛、翻腾等各种动作。2006年,霍童线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与其他民间传统技艺相似,霍童线狮也在传承上犯了难。“今年48岁的我,都算线狮队里最年轻的啦!年轻人里,现在很少有愿意沉下心来好好练习线狮的。”霍童线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陈新生说。

  2016年5月,在学校社团活动的基础上,霍童中心小学开始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从中、高年级的学生中遴选合适的孩子组成线狮队,并邀请陈新生等线狮艺人担任辅导老师,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及周六的时间组织训练。

  “以前思想保守,线狮技艺一直都奉行‘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甚至安装绳子都要在夜里摸黑进行,生怕旁人偷学了去。现在,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个良好的传承平台,我会一直坚持教学,让霍童的这个独门绝技传承下去。”陈新生说。

  基本功学起

  据介绍,表演用的线狮一般由竹篾和纸制作而成,需经过竹篾、骨架、粘纸、彩绘、狮衣、绣球、穿线等几十道工序。一只制作完成的1.6米长的线狮,重达20多公斤,而随着使用中不断维护,线狮的“体重”也会不断增加,最重可达30多公斤。当然,孩子们使用的线狮会轻便许多,一般不到10公斤。

  面对兴趣盎然但几乎都是零基础的小学生,陈新生要从最基本的绳子牵引教起。根据孩子的力量和身体灵活性,按狮子的头、嘴巴、腮、尾巴等部位及锣、鼓、镲等器乐演奏分配位置,让他们反复练习,掌握狮子前后左右上下的行动,再相互配合,完成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姿态,进而演绎一场完整的演出。

  “绳子的一拉一收,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操作者的能力,需要娴熟的技巧和充沛的体力。”陈新生告诉记者,两只线狮相互追逐时,一旦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相撞,这不仅会损坏狮子影响美观,还会造成角度偏差而耽误后续动作的进行。

  “每个动作,悟性好的孩子也要花上几个礼拜才能基本掌握,全套学下来得一年多时间。”陈新生说,最重要的还是练好基本功,打好基础。

  年少志气高

  “我要把线狮练好,即使毕业了也会一直坚持,努力把霍童线狮发扬光大。”13岁的陈昊霖才读五年级,却已是学校线狮队的老队员,学习线狮有近两年的时间。负责狮尾的他,控制着狮子运动的方向,是表演中的关键所在。

  “每次练习,我都会全身心投入。因为喜欢,累一点也不觉得辛苦。”陈昊霖告诉记者,习练线狮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强了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去年的霍童“二月二”灯会,小小年纪的他就参加了表演,不仅小伙子自己特别自豪,家里人都十分支持他继续学艺。“我从小看着灯会长大,能参与其中感觉特别开心。”陈昊霖说。

  除了步伐、手势的操作练习,孩子们还要练习线狮与锣、鼓、镲的配合。反复练习虽然辛苦,但孩子们很少翘课。从开始觉得好玩,到慢慢培养出对线狮技艺的热爱,进而相互间学会了团结与协作。“有的孩子在家还会试着用纸扎狮偶,作品有模有样!他们对于线狮文化真的十分热爱!”陈新生说。

  如今,霍童中心小学的线狮队已经成功培养了两批共36名孩子。去年,学校投入近10万元,打造了整套全新的线狮表演装置,希望通过外出演出等形式,为传统线狮注入新力量、新活力。“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都十分重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为教育服务。线狮技艺是蕉城的文化瑰宝,是霍童的文化基因,我们希望它能代代相传。”校长姚作城说。

(福建日报记者 李烈 通讯员 周思颖 颜凑)


查看更多:厦门旅游攻略厦门游记厦门旅游景点鼓浪屿旅游攻略

专栏最热文章